搜索

您的关键词

 

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其他岩石行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表面的海陆二分。海陆格局控制着地表的物质循环,是形成动态、多样的地表环境的关键因素,对支撑复杂生命系统至关重要。地球之所以有海陆二分是因为其地表高程变化足够大,且呈双峰式分布。

 

海陆二分是否伴随着地球的整个演化?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,在地球的早期(25-30 亿年前),陆地面积非常有限,地球可能是个“大水球”为什么会这样?

 

针对以上问题,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唐铭课题组与美国莱斯大学Cin-Ty Lee 教授以及内华达大学(雷诺分校)曹文融教授开展合作,从深部地壳岩石相变的视角给出了解释,相关工作以”Subaerial crust emergence hindered by phase-driven lower crust densification on early Earth”为题,发表于知名综合期刊《科学进展》(Science Advances)。

 

在较长的时空尺度上,地表的高程变化受控于地壳的厚度,这是因为地壳的密度低于下面的地幔,像漂浮的冰山一样,地壳的厚度越大,地表的海拔越高。今天的大陆能够大面积出露在海平面以上,是因为陆壳的厚度远大于洋壳。然而,通过对今天的造山带的观察发现,地表的海拔并不能随着地壳增厚而无限升高。例如在南美的安第斯山脉,当地壳厚度超过 60 km,海拔就稳定在 4 km 左右不再上升,甚至随着地壳进一步增厚而轻微下降。类似的现象在中国的西藏、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都可以看到。岩石相平衡模拟结果显示,60 km 的深度正好对应于下地壳岩石发生广泛相变、形成榴辉岩的深度,榴辉岩的密度超过了地幔岩石,所以一旦越过了相变深度的阈值,地壳增厚就不再带来更多的浮力,海拔也不再升高,即山高有上限。

 

这是一个基于热力学与地壳均衡原理(本质是浮力原理)的简单规律,适用于地球的任何时期,甚至是其他岩石行星。唐铭团队将这个规律应用到地球早期,发现早期的地壳岩石由于化学成分的差异,发生相变需要的压力比今天更低,也就是会在更浅的深度变成榴辉岩而失去浮力。更糟糕的是,早期地球的洋壳比今天更厚,即使是形成同样的洋-陆高差,也需要陆壳比今天更厚。两个因素结合,早期地球的固体表面可能很难形成超过 3-5 km 的高程变化,这个值在今天是 8 km 以上。换句话说,早期地球的地表要比今天扁平,这便为大陆出露,形成海陆二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。早期地球的表面,不可避免是一片汪洋。

 

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与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的支持。

 

卡通示意图,对比地球现今(左)与早期(右)的高程-地壳厚度关系。

下一篇:地空学院何建森课题组在太阳风速度脉冲/行星际磁场急转起源问题上取得新进展